李诞与黄子华的差距,就像沈腾与周星驰
李诞说,黄子华是他的启蒙老师,他因为黄子华而走上脱口秀。不过今日的李诞在中国,声名要比黄子华大得太多。
两位出色的脱口秀表演者,生长于不同的土壤,符合不同的年代,他们相似,又不同。
1 子华悲愤,李诞闲适
黄子华的“脱口秀”其实叫“栋笃笑”,意译自英文的“stand-up comedy”。而他的开山之作,是1990年的《娱乐圈血肉史》。
《娱乐圈血肉史》讲述的是黄子华在娱乐圈的打拼,他将自己遭受的冷眼、灰心、绝望通过自嘲的形式,讲给观众听;并融合了当时的政治、文化,在笑声中输出自己观点(这是黄子华的一大特色)。
据黄子华自述,他曾考虑过,讲完这一场自己的血肉史,就退出娱乐圈,因为当时的他几乎无路可走,虽心怀梦想但现实冰冷。所以这一场脱口秀是他的孤愤之作,也有可能是告别之作。在这样的心情之下,《娱乐圈血肉史》一炮而红,黄子华封神“子华神”。
30年前的黄子华,因为悲愤而创作“脱口秀”,30年后,中国青年已不是当初的样子。如李诞。据资料可查,他是先在微博上发表一些幽默段子,然后加入上海“今晚80后脱口秀”成为一名编剧,到演出;到得到投资,开始《吐槽大会》和《脱口秀大会》。纵观李诞的成名之路,有一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水到渠成。
2 子华深刻,李诞温暖
因为不同的创作背景,所以两人的脱口秀,有着明显的不同。
都是引人笑,而黄子华的笑,往往带着泪和反思。
如他嘲笑自己的不被人尊重:
没有人找我做事,我就当自己是伟大的艺术家咯
生的时候是不会受到应有的尊重的
不过,我比伟大的艺术家更伟大
死了,都没人尊重(国语版)
听完之后觉得很好笑,笑完之后,有一阵苦涩。
又比如黄子华吐槽明星的帅哥当道:
帅哥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?有的人说,男人不需要帅,有才华就可以了。
那我带着我的才华去交际,多困难才找得到一个女孩肯给机会我?
不是给机会我去交换电话号码,而是给机会我去表演我的才华?我的唱歌、跳舞和耍功夫?(国语版)
所以,你看到黄子华的脱口秀,他是很少有笑容的,因为那个落魄、被嘲笑的主角,是他自己。这与周星驰的喜剧一样,周星驰在戏中一直都是用正剧的方法去表演喜剧。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。所以黄子华也好、周星驰也好,他们在笑的表面里,底子总是透着悲凉。
可是,当代人已经不太习惯这种深刻的搞笑,他们更多的,是要在快节奏和轻话题中,找寻适合自己的会心一笑或没心没肺的捧腹大笑。
李诞的颓废、慵懒又带一点知性的脱口秀“人设”,让他收获了一大批活在当下的粉丝。因为人们在活得辛苦艰难中,不再希望还有一个人在他耳边警醒他、鞭策他,人们需要的是找到共情的快乐。
比如李诞的这一句:
结婚为什么要放爆竹啊? ”“想必是给自己壮胆吧。 ”
一下子将婚姻压力的”不可与人说“,说得那样诙谐又带一些道理。
李诞虽有一些闪着人文闪光点的段子,但是他已不是黄子华式的深刻,他知道这个世界,正在拒绝深刻。
看李诞在《奇葩说》那一段关于“救猫还是救画”的表述:
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,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活着。名画最好的归宿就是烧了。比蒙娜丽莎更美的就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,比神秘的微笑更美的是烧没了的微笑。
我们辩论的是救画还是救猫吗?不是,我们辩论的是你能不能识别远方的哭声?对不对?远方的哭声,当然也很可怜,但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先从朴素的地方做起,近处的哭声你都不管,你管得了远方的哭声吗?
这一段话,很温暖,甚至与一些传统观点背道而驰。但是,这就是李诞,一个时刻钻进我们内心窥探真实想法的小老鼠。
如果说,黄子华的笑,让我们重新打量我们身处的时代与世界,那么李诞的笑,则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。
3 子华是子华,李诞是李诞
我相信,只要李诞想深刻,以他的才华,他也是可以的,毕竟他与黄子华一样,笑话背后藏着自己的思考。但是,深刻,没有这个必要了。
人间不值得,就没必要活得太深刻。
即如黄子华,后期的栋笃笑,也不如当初的他那样显得“深刻”。因为时代在发展。
换句话说,他们的脱口秀风格,都是时代决定的。只不过,说一句不知道算不算公允的说话,在搞笑功力都差不多的时候,深刻的东西,要比脱口而出的“秀”要更有价值一些。
黄子华的表演文本,如一本书,可以反复翻看、品味。
李诞的表演文本,大多数依赖机智的话术和刁钻的切入角度,人文的东西要欠缺一些些。
这个角度,李诞与黄子华有着时代造成的差距。
正如沈腾比之周星驰。
看过黄子华《娱乐圈血肉史》的人,会觉得这就是周星驰脱口秀版的《喜剧之王》。
而沈腾目前最优秀的作品,还是那套追忆青春年华的《夏洛特烦恼》。
李诞与黄子华的差距,就像沈腾与周星驰